国际湿地城市武汉再造“家门口的湿地”******
中新社武汉2月2日电 (张芹 赵银婓)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记者从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获悉,建设好“家门口的湿地”是武汉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包括通过水体治理和生态修复等措施,建设一批具有湿地景观特色和生态功能的城市湿地公园和湖泊公园。
作为全球唯一人口超千万的国际湿地城市,武汉今年将结合水体修复治理、城市更新年行动、园林绿化提升三年行动等,再建10处小微湿地。
位于武汉市江夏区的上涉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近年来实施了一系列湿地保护修复措施,其中退渔还湿成效显著,截至2022年12月底,还湿面积达3900亩。据武汉市湿地保护中心高级工程师李鹏介绍,现如今,这里分布有28种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单日观测到野生候鸟的最高纪录近3万只。
据介绍,武汉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不仅考虑重要湿地的生态功能、鸟类栖息地保护等,也十分注重生态宜居,智慧化地处理湿地与人、城市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去年11月在武汉举办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中国以及武汉关于小微湿地的保护和管理备受各方关注。
小微湿地面积虽小,但数量众多,蕴含着巨大潜能。在武汉,以解放公园、西北湖成为代表的城市中心小微湿地,成为保护与利用典范,丰富的湿地资源让民众在“家门口”就能尽享诗意生活。
记者近日在紧邻武汉府河湿地的柏泉空港湿地花田水生植物产业基地内看到,这里的小微湿地示范区已经建成。据武汉林业发展公司副总经理张武介绍,示范区总建设面积1500亩,通过对原有鱼塘改造,模拟自然构建“水—林—鱼”共生的生物多样性湿地生态体系,集水生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保育、水生植物产业及示范、科普展示及葡萄采摘农事体验等功能于一体,计划在今年“五一”前后开放。(完)
【活力中国】中新财评:充满活力的中国,必将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能****** 中新网1月18日电(中新财经记者 谢艺观 宋宇晟)2023年,世界经济会好吗?大家或许有着不同的预测,但在众多机构看来,中国经济强劲复苏就在眼前。 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将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1.3个百分点至1.7%,为近30年来第三低的增长速度。其中指出,“受通胀高企、利率上升、投资减少、乌克兰危机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正急剧放缓到‘危险地接近陷入衰退的程度’。”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全球增长预计将从2021年的6.0%放缓至2022年的3.2%和2023年的2.7%。不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提到,随着防疫政策的优化调整,中国今年将为全球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新加坡《联合早报》更是直接指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前景关系到世界繁荣”。 世界经济论坛总裁博尔格·布伦德认为,中国优化调整新冠疫情防控政策有助于全球经济增长,“我们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前景非常乐观。” ![]() 是什么让他们对2023年的中国经济增长充满信心? 2022年,中国全年经济总量突破121万亿元,跃上新的台阶,3%的增长速度,快于多数主要经济体。 中国国家统计局17日指出,2023年,随着疫情防控转入新阶段,各项政策不断落实落细,生产生活秩序有望加快恢复,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将不断积聚增强。中国经济目标会整体好转。 长期积累的物质基础雄厚,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明显,新动能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红利持续释放,以及宏观调控经验丰富,都成为如今中国拥有的优势条件。 事实上,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人们出行增多、消费热度攀升,中国经济的活力和潜力已开始释放。 ![]() 2023年春运,超20亿人次大迁徙再度回归;旅游市场的复苏曙光渐现;各大商圈被浓浓的年味包裹……这些都预示着,2023年的中国经济充满希望。 而随着中国有序恢复公民出境旅游,出境游持续升温。仅从旅游业角度看,中国游客的到访就将强劲拉动全球旅游业复苏。 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更多国际航线复航,中国游客回归有望带动包括国际贸易、中外文化交流在内的国际往来全面恢复,为全球经济发展、旅游复苏注入活力。 世界银行分析显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将带动新加坡GDP增长1.2个百分点。澳大利亚、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的GDP也将随中国贸易恢复而增长。 如此充满活力的中国,必将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能。(完)
|